查看原文
其他

慈心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和论法第一的大迦旃延尊者

帕奥禅师 欢喜觉悟 2019-05-04

但是在此,年轻人,一个人是一个不怎么生气的人,不易怒。就算是被说了很多,他也不辱骂,不找麻烦,不顶撞,不是顽固,也不表现出愤怒、仇恨和怨憎。因为完成并持守了这样的业行,他在身体崩解,死后,投生往好的去处,在天界再生。

但如果他,在身体崩解,在死后,没有投生天界,如果他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他在哪里再生,他都长相很好。

年轻人,这是带来好的相貌的方式,也就是,一个人是不生气的,不易怒的。就算被说了很多,他也不辱骂,不找麻烦,不生气,不顽固,也不会表现出愤怒、仇恨和怨憎。

充满慈爱的须菩提尊者(Subhūti

一个待人亲切友好带来相貌庄严的很好的例子就是须菩提尊者(Subhūti)。在胜莲花佛(Buddha Padumuttara)的教法期间,他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被称为Nanda(欢喜)。后来,他成为了一个隐士,他是44万隐士(isi)的领袖。他们住在一座大山附近的森林里,培育止禅,所有的人都成就了四禅八定和五神通。

有一天,佛陀和十万阿拉汉从空中飞来拜访他们。隐士们非常高兴,他们在几分钟内就用自己的神通采集花朵,并用鲜花为这些访客们铺设座位。来访者们坐下来,然后进入了灭尽定(nirodha∙samāpatti),心识和心生色法的暂时中止。然后,在七天的时间里,Nanda站在佛陀身后,举着一束鲜花遮盖佛陀。我的听众,请看看他的毅力是多么的伟大!一直在积累善业,他整整七天都没有动!他没有躺下。他没有吃任何食物。他没有上厕所。他的思想完全集中。这是可能的,因为精通了四禅八定,并拥有五神通。他全神贯注地站在佛的后面,在他身上举了一束花,站了七天。

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生起的善业的数目。即使在一弹指的瞬间,都会有数十亿善的意门心路过程生起灭去,每一个都有七个速行心,每一个都有思,也就是业。因此,我们可以理解,Nanda的意门心路过程中出现的善业是不计其数的。

Nanda的心理过程的业属于欲界善法。在这七个速行心中,中间的五个速行心是最强力的:无尽业(aparāpariya-vedanīya∙kamma),会在下一生以后直至无余涅槃之间的任何生体验到。这样的业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生最微妙殊胜的欲界果报。

当佛陀和其他的阿拉汉从灭尽定中出来时,这是向他们供养的最殊胜的时刻。而隐士们则向佛陀和僧团供养了水果和花,都是从森林里正当得来的。然后,佛陀叫其中一个比库作了一个鼓舞人心的随喜开示(anumodanā),这位比库在接受供养和慈心禅两方面都很卓越。

在鼓舞人心的开示结束时,所有的隐士都变成了阿拉汉,除了Nanda。为什么?因为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作开示的比库的卓越素质上。因此,他没有获得任何道果。

当他发现bhikkhu的卓越品质时,Nanda决定他也应该达到这样的成就。他的发愿具备五个因素:

1)       他的戒德被净化了,像珍珠一样闪耀,同时伴随有四禅八定和五神通。

2)       他的供物是如法的。

3)       他的禅那抑制了欲望、愤怒和傲慢的杂染,使他的思想在供养之前,在供养时和供养之后,他的心是清净的和没有被染污的:他并没有期望从佛陀和僧伽那里得到任何东西。

4)       因为他拥有天眼,他清楚地看见并理解业运作方式:这就意味着他完全相信业的果报将是巨大的。

5)       接收者是无上的功德田,因为他们都是阿罗汉,并且还有一位是佛陀。此外,这些供品在最殊胜的时刻被供奉给了他们,因为他们刚刚从灭尽定中出定。

有了这些因素,Nanda的决意将会成为现实。事实上,胜莲花佛授记Nanda将会在果德玛佛陀座下出家成为比库,并成为在接受供养和慈心禅方面的杰出弟子。

尽管他对佛有信心,但Nanda却无法成为一个比库,因为他太依恋他的隐士的生活。但是他经常会去拜见胜莲花佛,并听法。在佛陀的教导下,他练习了止禅和观禅。他尤其喜欢慈心禅,基于慈心禅,他练习观禅并证到了行舍智。由于他精通了禅那,他还将他的禅那维持到了死亡的时间,这意味着他的一个禅那的业成为了一个重业,且作用为令生业产生了在梵天的世界中的投生。

在此,我们想要稍微多讨论一下与缘起(paṭicca samuppāda)有关的业的运作方式。在Nanda向佛陀和僧团供养了水果和鲜花之后,Nanda发愿成为一个比库,精通于慈心禅,并在接受供养方面出色。但这个发愿是建立在无明和渴爱的基础上的。怎么说呢?

我们的身心只是由究竟名色法组成的。如果我们如此看待身心,我们的见解就是正确的,正见(Sammā­∙diṭṭhi),也就是内观知识(vipassanā∙ñāṇa)。但是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名色法看成是男人、女人、比库或比库尼,这就是错误的、错误的观点(micchā∙diṭṭhi),伴随着无明(avijjā)或愚痴(moha)。这就意味着Nanda认为有一个比库他是精通慈心禅,并且在接受供养方面表现杰出,这是一种无明和错知的表现。基于这种不真实的见解,他发愿成为一个比库,精通慈心禅那,并在接受供养方面表现卓越的比库。这就是渴爱。他再三地渴爱,执取一个比库的生命,就是取(upādāna)。无明、渴爱和执取被称为烦恼轮转(kilesavaṭṭa),因为它们是产生轮回(saṁsāra)的烦恼。

基于无明、渴爱和执取的Nanda完成了殊胜的善业:他向佛陀以及僧团供养了水果和鲜花,这个世界上无上的福田 (anuttaraṁpuñña∙kkhettaṁ lokassa)。这种善业是带有意志的行(saṅkhāra)。他们是无常的因为它们一生起就灭去。但是在一个人名色相续流中,他们作为一种潜能存在着:这种潜能可以在任何时侯产生果报。在发趣论(Paṭ­ṭhāna,因果关系)的业缘部分(kamma∙paccayauddesa)中,这种潜能被称为业。而带有思的行(saṅkhāra)和业被称为业轮转(kamma­∙vaṭṭa):产生轮回的业。

总的来说,轮回有五个原因:

1)  无明 ......................................  (avijjā)

2)   ................................ ..........   (taṇhā)

3)   ................................ .....  (upādāna)

4)  (造业) .........  (saṅkhāra)

5)  (业力)  ...................   (bhava)

无论何时我们讨论业的成熟,这个原则都是适用的。

Nanda的强大的供养的业进一步被他的强有力的慈心禅那所强化。他的慈心禅是如何变得如此强大有力的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在练习止禅和观禅的时候,他重点进行了慈心禅的培育。基于他的慈心禅那,他练习了观禅:这样他的观智就变得清晰、深刻、广博、强大和有力。反之亦然,由于他的观智,他的慈心禅那也变得稳固、强大和有力。根据发趣论的说法,止禅和观禅互为对方强有力的亲依止缘(upanissaya paccaya)。怎么回事呢?他进入慈心禅那,出定以后,他立刻作意禅那行法是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的(anatta)。接着,他一次又一次进入慈心禅那,再出定,再一次作意禅那的行法是无常、苦和无我的。这个过程他练习一次又一次。由于这种重复的练习,他的慈心禅和观禅都变得稳固、强大、有力。更进一步,慈心禅与嗔恨是直接对立的,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心里通常都远离愤怒的原因。无论何时他练习止禅和观禅,所有他的烦恼尤其是愤怒都长期被压制了。它们也被他的神通所压制。所有这些修习使他的心变得非常纯净,由于他极度的纯净,他一定会成功实现他成为一个精通慈心禅和卓越的受供比库的愿望。最后,由于Nanda已经练习了10万年的止禅和观禅,他的意志力变得非常强大。他的一切愿望都能成真,因为他的意志力:意志力就是思(ceta­nā),也就是业。

胜莲花佛预言,Nanda将在我们佛陀教法期间成为一名精通慈心禅并且在接受供养方面卓越的比库。Nanda后来投生成为了一个富人的儿子叫做Sumana,这位富翁是一个虔诚的在家居士(upāsaka),他是佛陀的首席大护法(dāyaka)给孤独长者(Anàthapiõóika)的弟弟。Nanda在这一生因为他的漂亮和庄严取名为须菩提(“Subhūti”一个容貌漂亮的人”)。他的美貌是他以前清净的善业尤其是没被嗔心污染所带来的果报。

在他的哥哥给孤独长者向佛陀和僧团供养了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那天,须菩提听了佛陀鼓舞人心的开示。这使他对法充满了信心而想要出家。作为佛陀忠实信徒的儿子,他因信而出家成为无家的。在他的出家达上之后,他掌握了两部戒(比库巴蒂摩卡和比库尼巴蒂摩卡)。他从佛陀那里获得了一个禅修的主题,于是他去森林里生活和禅修。在那里他基于慈心禅培育起了观智并证得了阿拉汉。以没有区别和限制之心教导法,他被授予阿兰若住处(araṇa­∙vihārī)和应受供养(dakkhiṇeyya)第一的大弟子。他强有力的慈心禅(他观禅的基础),使他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远离烦恼平静地安住。

巴利圣典上说,当他到村里去托钵时,他会在每一家门前进入慈心禅那,这意味着对他所做的任何供养都是有很大功德的。有一次,在他游行的途中来到了王舍城(Rājagaha)。国王,宾比萨拉王(Bimbisāra),承诺要为他建造一个避雨的住所。但国王忘记了,然后须菩提尊者就在露天中禅修。结果是王舍城都没有降雨。当国王发现原因时,他很快就建起了一座小茅屋。当须菩提尊者一走进茅屋,坐在干草床上时,雨就下了。他的心如此地被慈心禅那和出世间智所净化,即使是天神们也帮助他避免被雨水淋湿。这就是业的运作方式。

这种业的运作方式就是为什么佛陀在第二部皮带束缚经Gaddula­∙Bad­dha里说:

因此,诸比库,人们应该反复反思自己的心:“长久以来,这颗心被欲望、仇恨和愚痴所玷污。

诸比库,因为心的染污而众生被染污,通过心的净化,众生被净化。


黄金肤色的大迦旃延尊者(Mahākaccāna

       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大迦旃延尊者(Mahākaccāna[1])。在我们佛陀教法时期,他出生在Ujjenī,国王Caṇdapajjota的一位国师家里。因为拥有金色的肤色,同时他的家族姓氏也叫Kaccāna,他被取名为Kaccāna。他成为了我们佛陀座下的杰出大弟子之一,被称为议论第一,能详尽阐述佛陀简要所说的法义。

为什么他拥有金色的肤色?并且他如何达到了他作为杰出比库的成就?原因就在于他曾经所造的业。

莲花佛教法时期Padumuttara[2])他出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一天他去到禅林,站在听众的边缘听佛陀讲法。他看到佛陀授予一位比库(也叫Kaccāna)详尽阐述佛陀简要说法第一的荣誉。他很受感动,他发愿也要在一位未来佛陀教法时期达成这样的成就。怀着这样的愿望他邀请了佛陀和十万众的僧团做了为期七天的大供养(mahā∙dāna)。在第七天他匍匐在佛陀的足下说:“尊者,以这为期七天的大供养,我不期望任何其他的福报。我只希望获得像七天前被宣称为详细阐述佛陀简要说法第一的那位比库的成就。”

在大迦旃延另一个过去事迹[3]里解释在胜莲花佛教法时期,他建造了一座莲花形状的佛塔[4]叫做Paduma(莲花)。这座塔用黄金覆盖,并且里面有个用黄金、珠宝、和camarī[5]马鬃做成华盖的宝座。

       在那时超过十万年的期间,大迦旃延还完成了很多其他的善业,诸如:[6]

精通教理:用心学习佛语(Buddha­∙Vacanassa pariyāpuṇanaṁ)背诵巴利圣典(Pāḷyā sajjhāyo).

听法(savana):认真恭敬地详尽学习佛法。

发问(paripucchā):对经典和义注等的疑难处进行讨论

过去的修行(pubba∙yoga):修习止禅和观禅直到证得行舍智(Saṅkhār∙Upekkhā∙Ñāṇa).[7]

在迦叶佛教法时期[8],他是波罗奈希城(Bārā­ṇasī.[9])的一位屋主。在佛陀般涅槃之后,由佛弟子们用金砖建造了一个很庄严的佛塔。然后大迦旃延尊者供养了价值十万的金砖:并且他发愿在未来生都能拥有金色的皮肤。

我们可以看到,大迦旃延尊者过去所造的这些善业都是纯净的,都没有被嗔恨或者其他的烦恼所污染。这些善业一些作用为令生业,一些为支持业,然后基本都在接下来的生命里被体验到。然后其中一些在我们佛陀教法时期作用为令生业。

我们可以根据业的运作来分析一些大迦旃延尊者的例子。

一个“供养金砖的业”作用为令生业产生了最后一生作为人的生命。它产生了结生时刻的五蕴,并且相同特征的业在他整个生命期间维持他的五蕴。相同特征的业同样也作用为善的支持业,带来长寿、健康、快乐、和黄金的肤色。这些善业产生了所有的这些果报基于他过去的无明、爱、取。

当他遇到佛陀时,佛陀给了他一个开示。在开示结束时,大迦旃延证到了阿拉汉以及四无碍解(paṭisambhidā):[10]他在过去佛时期以及我们佛陀时期所积累的巴拉蜜成熟了。

随后,佛陀在僧团中授予他大弟子的称号,他宣称:

诸比库,这位是我比库僧中最能详细阐述简要所说的法义并对其分析义理的大弟子,他就是大迦旃延。

如今大迦旃延实现了他在胜莲花佛教法时发的愿。你想变得英俊跟美丽吗?你想拥有金色的肤色吗?如果你想,你就应该努力成为一个从不生气和不发怒的人:即使被人说了很多,你也不能生气,不发怒,不怀有敌意,不怨恨。如果你想变得英俊跟美丽,你就不能表现出愤怒、嗔恨跟怨憎。这些都是烦恼,他们不导向美丽:他们只导向丑陋。

基于戒你应当培育止禅和观禅,并且尤其要培育四梵住(cattāro brahma∙vihārā):慈悲喜舍。这四梵住能长时间镇服愤怒和其他的烦恼。佛陀说这是能让你变得漂亮的办法。

无论如何所有的行法都是无常的,因此你不应当生气。所有的行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管它们是美丽的还是丑陋的,有吸引力的还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你不应当只努力获取美丽和黄金般的肤色,你还应当努力证悟阿拉汉。如果你像须菩提尊者跟大迦旃延尊者那样做你就会取得成功。这些都是业的运作。

这些业的运作也就是为什么佛陀在法句经[11]里面说

不放逸(appamāda)是不死道;

放逸(pamāda)是死亡之道;

不放逸者不死;

放逸者如死尸。           



[1] AA.I.xiv.1'Mahākaccāna∙Tthera∙Vatthu' ('TheMahākaccāna-Elder')

[2] See 'Appendix 2: The Lineage of Buddhas', p.361.

[3] Ap.I.iv.3'Mahākaccāna∙Tthera∙Apadānaṁ' ('TheMahākaccāna-Elder Narrative')

[4] cetiya: Pali forstupa/pagoda.

[5] camarī-horse: theHimalayan yak. Its tail is very precious.

[6] This is the standardpractice for attaining the four discriminations: VbhA.­xv.718'Saṅ­gaha­∙Vāra­∙Vaṇṇanā'('Description of Summary Part') DD.xv.1955; VsM/VsMṬ.­xiv.429'Paññā∙Pabheda­∙Kathā' ('Discussion of Wisdom Categorization')PP.xiv.28-31. See also endnote 183, p.247.

[7] formations-equanimityknowledge: see p.111.

[8] See 'Appendix 2: The Lineage of Buddhas', p.361.

[9] AA.I.xiv.1'Mahākaccāna∙Tthera∙Vatthu' ('TheMahākaccāna-Elder Case')

[10] four discriminations:see footnote 682, p.260.

[11] DhP.ii.1'A∙Ppamāda∙Vaggo' ('Carefulness Chapter'). The Palicannot satisfactorily be duplicated in English: a (non-)+pamāda (negligent/careless) = non-negligent = careful, attentive, heedful,etc.


--摘自帕奥禅师《workings of kamma》(业的运作)





往期图文:


修行路上的快乐 | 吉祥尊者

如理作意 | 圣喜长

愤怒导致丑陋的容貌 | 业的运作

不妄语 | 教海觉舟

人为什么活着? | 善吉祥尊者

降低执取的价值 | 圣喜长老

健康第一的大弟子拔固拉尊者

出家人如果今生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还? | 帕奥禅师问答集

“愚笨的”周利盘陀证得阿拉汉 | 帕奥禅师问答集

阿难尊者证得阿拉汉的经过 | 帕奥禅师问答集

哪些人不能成佛? | 帕奥禅师问答集

佛法如何解释万有引力 | 《帕奥禅师问答集》


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住 于 欢 喜  |  走 向 觉 悟        

长按二维码
关注 NandaBod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